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9002
精华: 0
发帖: 5263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90960 RMB
贡献值: 425 点
注册时间: 2019-05-12
最后登录: 2024-11-30
0楼  发表于: 2023-01-18 22:18

24岁网红复阳后去世,苏州自曝感染率,我们被骗了吗

24岁网红复阳后去世,苏州自曝感染率,我们被骗了吗
疫情之下发生的种种,假如:一开始就实事求是,才是最好的那条路。粉饰太平,捂住盖子,终究会出大乱子。因为公信力的重塑,靠的从来不是过犹不及的慌乱,而是直面真相的担当。只有这样,信赖的土壤才会越来越厚重,各行各业才能涌现出更多干事儿的人,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希望。

01

“1月9日,一位年仅24岁的网红去世”这一条新闻,引发了不少的争议。

而争议点就在新闻的表述上:COS网红“依川川”于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身故......

至于是什么“病”,没有透露,给人半遮半掩的感觉:有什么不“方便”说出口的吗?

事出反常必有妖。

越是对事实“藏着掖着”,网友越要一探究竟,戳破“不可说”的尴尬局面:

“新冠,这两个字烫嘴吗?”

“真的很突然,希望大家不要轻视‘小感冒’。”

“因病?就是新冠并发症。”

当然理解,媒体的报道要考虑很多因素,比如要考虑24岁生命猝然离世产生的影响。

于是,对相对立体的报道不断进行“精简”,再“精简”,几乎是最简单便捷的方法。

最好,能给人呈现出“自然死亡”的错觉,看过后就划走,内心没有掀起一丝波澜,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加以暗示:生死有命,大家不必过于恐慌。

问题是,这样处理颇有掩耳盗铃的味道,祛不了“魅”。

忌讳谈新冠,反而给新冠增添了一层新的神秘面纱。

未知即是恐惧。

“依川川”逝去的原因不应该一笔带过,这是对生命的尊重,亦是敲响警钟:

别“仗着”年轻就轻视新冠,以为它不“致命”,以为它真的像专家所说,是一个“小感冒”,轻易就能硬扛过去。

从概率上看,大多数人是能硬扛过去,可概率再低,落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百分百。

更何况,“依川川”的去世还有隐情,有网友特地跑到她微博底下问:“这才24岁啊,新冠就能带走吗?”

一位熟悉她的网友说:“上个月你还和我说你复阳了,我不信啊,好难受,怎么会这样子?”

这再次刷新了我们对新冠的认识:

转阴了并不意味着彻底“脱离危险”,病毒可能会对身体做二次“进攻”,“威力”还不小。

这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,阳后人的身体的抵抗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,甚至可能进入“虚弱期”。

如果不幸复阳,更应该严阵以待,精心养护。

否则,误以为阳康后就万事大吉,咳嗽是正常现象,一个不慎,真有可能危及生命。

这么说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在重新认识新冠。

02

三年多以来,新冠的存在,就是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。

前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阳康后猝死,再有白肺、心肌炎,阳康后可能出现的12种“后遗症”,以及朋友圈频频出现讣告。

所有这些,或很遥远或在眼前,都与我们和家人的健康息息相关。

“放开”后,很多人注意到,身边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,有专家回应:“肯定会多,这一点我们要承认。”

话锋一转,专家补充道:“但是大家想一想,你身边的人阳了多少?或者一家人可能都阳了,有几个危重的?或者有几个肺炎的?这个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?”

网友对此的评价是:“太冷漠无情了。”

怎么办?

2022年12月中旬,内蒙古赤峰一家四口相继发烧,由于买不到药,父母病急乱投医给孩子们服用兽药,导致他们中毒、肝衰竭。

幸亏救治及时,才逃过一劫。

很多人在骂,孩子太可怜了,碰到不靠谱的父母。

但事实可能是,这对父母对新冠认识严重不足,也没钱去医院,身边更没有可以雪中送炭的朋友。

他们能做到的对付新冠的方式实在少得可怜。

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,他们的遭遇,只是千千万万人的一个缩影。

这就是为什么,当媒体发布“多省市最新研判:第一波感染高峰已平稳度过”时,网友会揪着某个字词不放。

“平稳过去,说得真是轻松。”

也许,第一波感染高峰确实过去了,但那是经历无数“阵痛”的结果:谁的家人、朋友从人间消失,再也不见,只剩触不可及的音容笑貌。

而且,第一波结束,意味着还有第二波、第三波......

与其说这是胜利,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。

03

从这个角度看,在新冠面前谈“胜利”,其实是一种残忍。

我们当然要保持好的心态,但这并不意味着,要去“粉饰”现实,刻意淡化新冠所带来的冲击。

毕竟,严肃和乐观并不冲突。

如罗曼罗兰所说,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
还记得2022年12月下旬,《健康中国》发布了一个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的数据。

网友的评价出奇的一致:真巧,上面的病例我都认识。

很显然,这是对现实的“美化”,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割裂感,疑问由此而来:我们距离疫情的真相还有多远?

数据不靠谱,谣言便容易钻空子,编得越离谱,越有市场。

人民日报侠客岛曾发文说:

“跟岛友们一样,最近岛叔的手机也充斥着各类疫情信息,有专家说的,有网友传言的,还有自媒体上透着揭秘性质的各类所谓‘真相’,似是而非、莫衷一是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庞杂的信息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,加剧了社会恐慌。”

想要戳穿杜撰的“真相”,最简单的方法无非四个字:实事求是。

这一点,苏州走在了全国前列。

1月7日,苏州“自曝”本市的疫情数据,让网友直呼,不愧是苏州,经济发展那么好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在《苏州市新冠疫情监测专报》中,我们得以看见苏州市真实状况:

从苏州市的累计感染率、城镇和农村的感染率、流行毒株监测、社区人群感染率监测、重点人群抽样监测,再到哨点医院监测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,数据之详细让人惊叹。

其中,最具颠覆性的数据,应当是“每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数”:

“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,0-1岁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,其次为5-14岁组人群和65岁以上人群。”

记得有专家“科普”,小孩抵抗力好恢复快,最该关注的是老人。

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。

苏州的数据,无疑是一个“样本”,给全国各地一个重要的参考,一个“矫正”的机会。

忽然想到,事实的“冰冷”,往往反衬出一个城市的温度:不必通过虚假数据“安慰”人心,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安抚人心。

还记得2022年12月时,苏州开创性地把“核酸采样屋”改造成“发热诊疗站”,这便是急人民之所急。

这一壮举,极大地避免医疗挤兑,切实解决了疫情问题。

希望全国各地也能跟上苏州的脚步,用数据说话,做出更多的利民举措。

我们并不担心真实状况太过“震撼”,相反,这是做好应对下一波疫情冲击的基础。

毕竟,新冠是我们共同的“病症”,我们有权了解疫情的真相,并“对症下药”。

而不是每次都得靠付出生命的代价,才能稍微缩短与真相的距离。

那样就太令人寒心了!

公信力是一个池子,容量有限,多消耗一分,就会少一分。

级别: 五级会员
UID: 700230
精华: 0
发帖: 1405
威望: 55 点
金钱: 8879 RMB
贡献值: 249 点
注册时间: 2018-11-09
最后登录: 2024-11-29
1楼  发表于: 2023-01-19 09:07

给苏州点赞,要向苏州学习呀!